焊接完美主义者[ 来源:中国fun88娱乐报 | 作者:本报记者杨峰 余琼 吴潘潘 | 更新时间:2018-12-29 | ]

  熟悉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第一建设公司高级技师刘新海的人都知道,他是个焊接完美主义者。参加工作以来,他的焊接合格率始终保持在100%。

  “完美”的背后,有很多故事。

  寻焊条 技从苦来 拜名师 艺求精深

  焊条!焊条!焊条!

  为了在工作之余练习焊接,焊条成了刘新海四处寻找、最想得到的东西。

  1993年,刘新海从位于河南洛阳的中石油第一建设公司技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吐哈项目工地实习。急于学技术、长本事的他,想得到更多练习的机会,而想要练习,手里就必须得有焊条。

  刘新海找到保管员,想要一些焊条。听说刘新海领焊条只是为了练习,保管员没有答应。

  “有没有废焊条?废焊条也可以。”刘新海问。

  “废焊条也不行,还能用在劳动保护上。”保管员说。

  当时在工地,焊条是很紧缺的一种物资,市场上根本买不到。刘新海和工友们从北京出发去新疆时,每个人都要背上几十斤焊条。

  有一天,刘新海在工地上行走的时候,感觉脚下硬硬的。踢出来一看,是一条废弃的焊条头!差不多是废焊条的一半长,还能用!他如获至宝。接着,他在工地上挖出了十几根这样的焊条头。

  在工地上找到了焊条头,刘新海开始了苦练。但他觉得自己进步不够快,焊条头用完了,技术水平并没有实质性提升。他想找个技术精湛的老师傅,拜他为师。

  一次,刘新海看到一个焊接产品,觉得它太完美了!他打听到,这是一位名叫梅同军的老师傅焊的。于是,他找到了梅同军,想拜他为师。没想到,梅同军一口回绝了。

  虽然很失望,但这并没有影响刘新海的工作和对技术的追求。他依旧一丝不苟地干活,捡到了焊条头就专心练习。

  约莫一个月之后,梅同军找到刘新海,对他说:“你跟我干吧。”刘新海明白,梅同军收自己为徒了!

  后来刘新海才知道,梅同军收徒弟的门槛很高,这一个月中,梅同军一直在暗中观察自己,看到他能吃苦,肯钻研,确实喜欢这门手艺,认定了他是块搞技术的料,这才答应收他做徒弟。

  “师傅的水平真高!有师傅带跟没师傅带就是不一样!”跟了梅师傅才几天,刘新海就有了切身感受。

  在施工现场,干了一会活儿,梅师傅会叫刘新海停下来席地而坐,给他讲操作技巧,指点迷津,传授技艺。“师傅给我讲半小时我就能明白的道理,要是自己练可能得练十几天甚至几十天才能领悟到。”刘新海说。

  跟着师傅,刘新海更加刻苦地练习,技术突飞猛进。3个月后,他就可以独立上岗了。

  克难关 一鸣惊人 谋创新 多点突破

  1996年,刘新海在天津大港油田一个项目的球罐焊接工地施工。焊条的工艺性能不是很好,93%左右的超声波探伤和射线探伤焊接合格率,对这些老焊工来说已经是职业生涯中最低水平了。这让他们很是郁闷。

  当时,刘新海是一名只有3年工龄的学徒工,在工地上默默无闻。他试了试焊条,觉得确实不好用。

  刘新海想到,这对焊接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改进焊接操作方法。他使出浑身解数,焊接时不断变化角度,控制熔池的熔化状态,克服了焊条性能差带来的种种困难。

  两台球罐焊接完,整个工地只有刘新海的超声波探伤和射线探伤焊接合格率达到了100%。

  为了保证后续6台球罐的焊接质量,项目部紧急召开了现场质量分析和经验交流会。刘新海把自己的心得毫无保留地讲给大家。此后,项目部成立了返工小组,由刘新海负责前两台球罐中不合格焊道的返修任务。他圆满完成返修任务,而且在他的带领下,后6台球罐的整体焊接合格率也提高到99%以上。

  这一次,刘新海在厂里一鸣惊人。之后,有的项目部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难题,找他;有的项目部碰上了返工的活儿,也会找他。

  一次,在一个项目的前期施工中,管线焊接的质量达不到客户的要求。这里的活儿一停,后面的活儿就没法干了。项目部紧急把刘新海从别的工地调到这里。他到现场时,工人们已经停工,影响了后面的工序。

  刘新海马上同客户交流。他潜心研究客户提出的标准,根据多年的施工经验,琢磨出了一套绣花式焊接方法——

  精心焊接每一道口,焊道高度一致、宽窄一样,看不出接头,焊纹均匀细密。焊道表面没有咬边、飞溅物,焊道盖面后无需修磨,表面必须光滑、美观,最后用钢丝轮把焊道清理干净。

  这是一套比国家规定的焊接质量标准还要高的标准。按照这种标准,刘新海焊接出来的产品,不但一次合格率达100%,而且比进口管道自动焊设备焊得还要好。

  一个星期过后,刘新海完成了前期全部焊接任务。客户用设备检测后,非常满意。随后,工地上的焊工按照这套施工方法操作,焊接质量大大提高,施工进度没受影响。客户还把后续的球罐主体安装等工程交给了项目部。

  近年来,刘新海提出多项技术革新,并在全国各行业的球罐施工中得到广泛应用。他提出分段退焊成型工艺,节约了液化气,降低了焊工施工的环境温度,降低了焊工的劳动强度。他创新球罐打磨焊道表面工艺,淘汰了我国沿用多年的日本施工工艺,大大节约工程建设成本。

  比技能 勇创佳绩 带弟子 桃李满园

  虽然成名较早,但随后几年一直没机会参加技能大赛,成了刘新海心中的一个遗憾。

  2004年,一较高低的机会终于来了。

  当年,河南省首届职工技术运动会举办,赛场上可谓高手云集。

  刘新海在一建公司的选拔赛中脱颖而出,取得了第二名的成绩。前5名选手集训两个月,每周都有模拟考试。第一名换来换去,只有刘新海的成绩非常稳定,每次都是第二名。名次不变不代表没有进步。第一次考试时,刘新海与第一名差了20多分。最后一次考试,他与第一名只差1分了。

  对技艺的执着追求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刘新海在河南省首届职工技术运动会中完成逆袭,成功登顶,取得第一名!

  参加比赛时,刘新海已经33岁了,早过了参加技能比武的黄金年龄,体力比不上那些20来岁的选手。备战河南省首届职工技术运动会时,他在郊区集训,训练量非常大,回家的路上走到半路就骑不动自行车了,只好叫了三轮车载着自己和自行车回家。半夜两三点,他干活积下的老毛病又犯了,坐着也疼,躺着也疼。

  尽管如此,从2004年9月到2005年5月,刘新海密集参加了5项大赛。除了河南省首届职工技术运动会和集团公司电焊大赛,他在河南省首届青年职业技能大赛获得第一名,在全国工程建设系统第七届焊工技术比赛中获得团体冠军和个人A组第六名,在首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第一名。

  这一系列比赛结束后,一建公司选派他到西安交通大学进修。一年的学习时间,他认真上课,课余时间就泡图书馆。刚入学的时候,他看不明白论文,抓不住重点。他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信息资源,一年的时间里下载、阅读了728篇论文。毕业时,他已经会写论文了。这些年来,他发表了14篇论文。  

  近年来,刘新海参与开发了焊接操作计算机模拟系统,用计算机模拟出焊接场景、焊缝外观成型和焊缝冷却过程。这个系统实现了焊接培训的节能化、高效化、绿色化,获2013年度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学技术奖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

  如今,刘新海是一建公司焊接研究培训中心的高级技师。记者见到刘新海时,他正在培训准备参加技能比赛的年轻选手。近年来,他培训了2000多名技术工人,所带学员多次在全国、省级大赛中获奖。2012年,他还奔赴伊拉克,为当地培训了80名焊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