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近安置 就业安心
    ——--甘肃省开发乡 村公益性岗位助脱贫
     来源:中国报  作者:本报记者 赵文 日期:2020-06-19

      今年3月初至4月底,为重点保障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推进乡村振兴,甘肃省人社厅在全省范围内开发了3万个乡村公益性岗位;为服务疫情防控需要,甘肃省还开发了2万个临时公益性岗位。这些岗位,让农村贫困劳动力吃下了就业增收“定心丸”。 

      务工持家两不误

      “有了‘爱心发屋’,村里老人理发就不用出村了。”崇信县黄花乡水磨村的贫困人员吴海霞是一名“爱心理发员”。她说,自己现在每月不仅可以领到500元工资,还可以随时照顾老人孩子。

      据介绍,今年,甘肃省在开发乡村道路维护员、乡村保洁员、乡村绿化员等从事乡村公共服务工作的公益性岗位基础上,还首度在全省75个贫困县开发了11724个“爱心理发员”岗位。甘肃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甘肃省在每个村建设“爱心发屋”,设置一个“爱心理发员”岗位,主要选聘特殊困难群体中的贫困残疾人、贫困残疾人家庭成员、贫困重病家庭成员、贫困家庭妇女和易地扶贫搬迁贫困家庭成员等,为本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农村特困供养人员、残疾人等免费提供理发服务。

      “甘肃省内各地可按照实际情况确定‘爱心发屋’和‘爱心理发员’岗位的具体开发模式。比如,庆城县对154名来自贫困家庭的理发学员分3期进行15天的免费培训,还在每个村的“爱心发屋”统一配备了电推剪、电吹风等理发用具,以及洗发水等日常消耗品。张家川县则采取‘县定、乡管、村用’的方式,由全县255个村各自提供场所,聘用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从事理发工作。”甘肃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在通渭、张家川、庆城、永登、七里河5个县区进行先行试点后,“爱心发屋”已在全省推广。

      据了解,甘肃省目前开发的3万个公益性岗位,在主要面向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的同时,将边缘贫困户也纳入人选范围,并重点安置宕昌、西和、礼县等8个未摘帽贫困县的395个未脱贫贫困村和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的贫困人员就业。其中,除按各村实际需求开发外,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可按每100人开发一个公益性岗位的比例进行岗位开发。“每名从事乡村公益性岗位人员服务期为3到5年,每月可获500元岗位补贴。乡村公益性岗位是非全日制工作岗位,可以让聘用人员务工持家两不误。”甘肃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说。 

      防“疫”脱贫一线牵

      王文平是临夏市枹罕镇王坪村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他无法外出打工,家庭生活受到很大影响。不久前,在村委会的帮助下,他走上村里的临时公益性岗位,每天负责防疫消毒等工作。“疫情防控期间,我每月可以挣1000元。”王文平说。

      疫情防控期间,甘肃省根据劳动力返岗滞留情况和防疫工作需要,另外开发2万个与保洁环卫、防疫消毒、巡查值守等疫情防控工作相关的临时公益性岗位,并明确了临时公益性岗位的设置数量、人选条件、岗位待遇、服务期限等。按照甘肃省人社厅相关规定,从事临时乡村公益性岗位人员必须是当地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可能致贫人员、非村干部家庭成员,对符合以上条件的贫困劳动力特别是贫困家庭妇女、有劳动能力或部分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各地应优先安置。同时,甘肃全省的75个贫困县每个村可以开发1个岗位,395个未脱贫贫困村再开发1个,8个未摘帽贫困县每个村可再开发1至2个。临时乡村公益性岗位人员的选聘过程经过张贴公告、申请报名、审核确定后,由乡镇政府与其签订协议,并迅速安排其上岗,每人每月可获500至1000元补贴。目前,甘肃省开发的2万个临时乡村公益性岗位指标向8个未摘帽县倾斜分解,实际开发完成7408个岗位。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李云鹏
    [责任编辑:]
关键字:
  • 最新图片
  • 热门评论

  • 人社宣传进社区

  • 技能培训促规范就业

  • 技能培训 助家门口就业

  • 人才“夜招”促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