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书壮志 烈焰铸丹心[ 来源:中国fun88娱乐报 | 作者:本报记者 朱文婕 | 更新时间:2018-12-29 | ]

  初夏的四川广汉,已然暑气蒸腾。此时,重重香樟绿荫掩映下的一座简朴的二层白色板房,显得分外幽静和清凉。

  很难想象,在这里,有一支在烈焰火海中出生入死的救火队伍,有一个在应急救援中技术精湛的专家工作室,有一位在井控抢险中屡建功勋的技能专家。

  这里是中国石油井控应急救援响应中心,油气井井控应急救援技能专家工作室领衔人刘贵义便在这里工作和战斗。

  “难道我就不能拿前三名吗”

  今年51岁的刘贵义出生在四川省泸州市的一个普通家庭。1986年,他从四川石油管理局技工学校钻井专业毕业后,成为四川石油管理局川西南矿区钻井公司的一名普通一线工人。

  川庆钻探公司钻采工程技术研究院的李刚与刘贵义相识20余年,曾在一个钻井队共事。“他这个人做事情非常讲究。不仅干工作一丝不苟,而且每天把工作干完后,他还要把场地打扫得干干净净。”李刚说。

  从最基础的场地工做起,仅仅3年工夫,22岁的刘贵义就成为当时整个四川石油管理局最年轻的大班司钻之一。

  但这个新晋的大班司钻也遇到了挑战。

  这一年,刘贵义代表所在钻井队参加了川西南矿区的钻井专业技能竞赛,他面对的都是久经沙场、经验丰富的“老手”。因此,初出茅庐的刘贵义并不被大家看好。

  “你如果不是倒数前三名,就算成功了。”参赛前,有人这样对他说。

  刘贵义个头不高,志气却不低:“我为什么就只能拿倒数前三名,难道我就不能拿前三名吗?”

  技能竞赛的结果出来,刘贵义拿了总分第一名。

  “我嘛,脑壳灵光。”回忆起这一段,刘贵义一口浓重的四川话带着天然的幽默感,“但最重要是肯学。”

  刘贵义的确肯学。第一次技能竞赛后,他不满足于自己实际操作第三名的成绩,额外给自己增加了去矿区机械修理厂学习的“任务”,练习熔化焊接与热切割、车工、钳工等方面的实际操作技能。

  此后两年的比赛里,无论单项还是总分,刘贵义再也没有拿过第一以外的名次。

  因为技术过硬,刘贵义被调入矿区钻井公司工程室。哪里的井队有了难题,他和同事就奔赴哪里,一年至少有200多天在外奔波。他们被工人们亲切地称作钻井一线的“灭火队员”。

  “要牺牲也只牺牲我一个”

  2006年,被聘为川庆钻探公司技能专家不久的刘贵义,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邻国土库曼斯坦的奥斯曼3井井喷失控着火,在用尽了包括坦克炮击在内的所有拆除措施均告无效的情况下,土库曼斯坦向中国发出了援助请求。川庆钻探公司选派刘贵义加入灭火救援队伍。

  当年11月底,刘贵义一行抵达了地处阿姆达利亚盆地东南沙漠腹地的奥斯曼3井。他们住的是简易的板房,四面透风,睡一觉起来,脸上、被子上全是厚厚一层沙子。

  然而,跟救火抢险工作的困难和危险相比,生活条件的艰苦只是“毛毛雨”。

  奥斯曼3井是典型的高压、高产、高含硫气井。刘贵义到达时,大火已经烧了一个月,但丝毫没有减弱之势。井喷现场,60多米高的烈焰直冲云霄,井口温度高达2000℃。与此同时,这口井硫化氢浓度严重超标,必须通过持续燃烧来降低硫化氢气体浓度,减少对作业人员身体的危害。   

  也就是说,灭火队员们必须在井口始终燃烧的情况下,完成险情勘探、清障、切割旧井口、安装新井口的全过程。

  几经讨论,最终定下的方案是,在持续高压水炮的降温掩护下,利用高压水力喷砂,切割整个损坏的旧井口,安装新井口,最终实现对失控气井的有效控制。

  然而,奥斯曼3井地处沙漠,供水量远远达不到抢险救援作业需要,第一次切割失败了。在实施第二次带火喷砂切割旧井口成功后,终于只差装上新井口了。

  带着火焰的天然气流直冲数十米高,巨大的上顶力将沉重的新井口吹得四处摇晃。为此,灭火队采取了先在底法兰下安装加压装置,再通过钢丝绳、工程机械将新井口牵引至指定位置进行固定的方式。

  四处喷溅的冷却掩护水被烈焰蒸腾成厚重的水雾,阻挡了工程机械操作手的视线,必须有人在井口附近指挥,才能将新井口准确地牵引至指定位置。

  越靠近井口,就越靠近死亡。

  刘贵义二话不说,穿着防火服,戴上防火头盔就冲进了火里,站在离井口只有不到3米的位置指挥。他的正面,经受着熊熊烈焰的炙烤;他的背面,则忍受着冰冷刺骨的冷却水的冲击。

  气流的呼啸、机器的轰鸣、水炮的声响,种种声音混杂成巨大的声浪,充斥在刘贵义的耳朵里。他什么也听不见,只能打着手势,指挥工程机械操作手将新井口缓慢向指定位置靠近。

  三寸、两寸、一寸……终于,新井口与底法兰无缝对接。刘贵义和战友快速完成新井口固定,狂喷数十天的火势控制住了!直到此刻,刘贵义才发现,他的脸已被钻进防火头盔的火焰烧伤了。

  “钢丝绳没在新井口吊装过程中断掉,真的很幸运。”生死之间走过一遭的惊心动魄,在刘贵义口中轻描淡写:“当时都没来得及害怕,需要人指挥,我就上了。这样就算要牺牲也只牺牲我一个。”

  “不总结,传承就等于零”

  尽管工作繁忙,但刘贵义仍坚持挤出时间,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技巧,并逐渐走上了发明创新的道路。到目前为止,刘贵义已获得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专利13件,累计创造效益1000万元以上。

  2016年9月,刘贵义被调入中国石油井控应急救援响应中心,担任油气井井控应急救援技能专家工作室领衔人。如今的刘贵义,除了带领工作室成员开展日常训练、参与重大井控抢险救援外,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总结经验、制定标准、传承技艺上。

  “不总结,传承就等于零。”刘贵义十分看重对经验和技巧的总结,并以此要求工作室成员和他的徒弟们。

  “我嘛,是工人出身,技术上还可以,但不会总结,过去也从来没有这个意识。”工作室成员李红兵说,“他要求我们做了什么事情要及时写总结,做了一段时间,确实感觉自己的水平有很大提高。”

  2010年从西南石油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毕业的温杰是刘贵义的“徒弟娃儿”。他一直记得关于师傅的一件小事。

  一次上井回来,温杰按要求提交了一份气相欠平衡钻井技术报告。刘贵义一眼就看出来,报告中部分数据与日报不符,于是下班以后单独找他谈话。在温杰记忆里总是亲切随和、“没得个师傅的样子”的刘贵义,这次却非常严肃:“虽然是几个数据的问题,但作为技术人员,在把关上不能有半点马虎。”

  目前,刘贵义已培养了1名企业级技能专家、12名专业技术人员、2名技师。

  刘贵义不仅无私地将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技能知识传授给新人,还将这些宝贵经验高度浓缩,提炼成操作规程、技术规范。

  “等起了火再救,那国家财产已经受到了损失。”刘贵义说,“要是大家日常工作中都能牢记‘只有规定动作,没有自选动作’,就可以从根源上减少事故发生。”

  目前,刘贵义已参与修订了4个中石油标准和12个川庆钻探公司标准,组织编制了25个厂(处)级设备安全操作规程。

  “刘贵义把工人的事做到了极致。”钻采工程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韩烈祥这样评价。

  油气喷涌,烈焰翻腾。正是无数如刘贵义一般的石油人数十年如一日的钻研、舍生忘死的大义、天长日久的锤炼,才造就了这满怀赤诚的丹心,铸成了这钢铁意志的队伍。

  (本文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