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退休制”需凸显制度活力 来源:人民网  作者:李力言 日期:2012-01-20
[导读]在高速发展、社会变动的时代背景下,“弹性退休制”的最大制度活力就在于“弹”字上,告别“一刀切”之类的做法,因应社会发展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和完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这个“弹”字也意味着风险和挑战。

  什么时候退休,可以自己说了算?近日,关于“弹性退休”的话题成为舆论热点。有报道称,全国妇联、fun88体育等有关部委正在研究弹性退休制。据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所长谭琳介绍,正处于调研和政策分析阶段的弹性退休制,在两个方面体现了弹性:在性别上不再男女有别,男女都有共同的退休年龄上下限;在时间上不再“一刀切”,在一定年龄段内,人们自主选择退休年龄。

  结合现实国情,笔者以为,“弹性退休”的制度改革与创新,应当兼顾效率与公平、更加突出公平,在这两个方面破解一些当前劳动者退休和权利维护的现实难题。

  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力资源使用效率方面考量,一个突出矛盾是人口寿命延长而退休年龄偏低,人才使用期限延长而退休年龄长期不变,实质上是在强化提前退休,导致人才浪费。这在一些专业技术行业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医生、教师、科研人员等,往往“越老越吃香”,一些人正处于专业发展、职业生涯的巅峰状态,却不得不接受到点退休的安排。普遍存在的退休人员返聘现象相当程度上就在矫正这一弊端。弹性退休,应在摸准行业情况、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适当后移一些行业岗位的退休年龄,让那些行家里手、专家能手延长发热时间,而不是无奈退休后再“发挥余热”。

  从“人人享有平等工作权利和休息权利”的社会公平方面分析,退休制度面临的矛盾问题更为复杂。一方面,现行的“制度照顾”与现实中的劳动权利存在悖论。目前的退休制度主要制定于上世纪50年代,女性比男性早5到10年退休的政策初衷是为了照顾女性。但五六十年过去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女性的身体状况、受教育程度、劳动能力、家庭负担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还是一成不变地让女性早点退休,反而对她们不公平,尤其在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的情况下,过早退休不利于其经济自立,加大了养老压力。这也是近年来“延迟女性退休年龄”呼声此起彼伏的深层原因。

  另一方面,不同人群、不同岗位对退休年龄的期望并不一样,有的希望“晚退”,有的希望“早退”,都表达了不同的权益诉求。此前有记者采访发现,临近退休年龄的干部,不论男女,有相当一部分认为可以适当考虑延长退休年龄;而一线工人则多数认同目前的退休年龄规定,有的人甚至希望早点退休。

  这样的意见,与干部、一线工人在资源分配、发展空间、福利保障等方面的差异是相对应的。这就说明,退休制度的改革,远不只是调整一两个退休时间点那么简单,它需要寻找维护和提升大多数人利益的“公约数”,也应排除“把少数人的表达扩展到所有人利益里”的可能,更需要分配制度、保障制度、就业制度、人事制度等各个层面改革的跟进与配套。

  在高速发展、社会变动的时代背景下,“弹性退休制”的最大制度活力就在于“弹”字上,告别“一刀切”之类的做法,因应社会发展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和完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这个“弹”字也意味着风险和挑战。鉴于以往的一些教训,由于权力因素的介入、信息的不对称、监管的不完善,可能会出现“该弹的不弹、没弹,不该弹的乱弹、滥弹”的情况,对人才使用和社会公平都造成伤害。因此,在政策酝酿期,“弹性退休制”需要多了解复杂现实,多倾听各方声音,多防堵制度漏洞,于效率与公平的二重变奏中,探索适合“老龄化中国”的退休制度。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杨海波
[责任编辑:]
关键字: